知识链接:凯狮优配
留青竹刻又称“皮雕”或“浅浮雕”,是指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青皮上进行雕刻,通过保留不同厚度的青皮来呈现层次分明、浓淡相宜的画面效果。刮去青皮的部分则露出竹肌,与天然的底色形成对比。这种艺术形式完美融合了竹材的自然美感与人工的巧思妙技,展现了中国人“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追求。
独特的审美语言
远观如画,近察有雕。常州留青竹刻注重书画意境的表达,作品兼具绘画的笔墨韵味与雕刻的立体质感,其艺术特色在题材选择、构图技法和审美意蕴中均有体现。
构图技法
常州留青竹刻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刀代笔”凯狮优配,巧妙运用雕刻刀的起承转合模仿毛笔的提按顿挫,通过青皮保留的厚薄变化表现墨色的浓淡干湿,使竹刻作品既具有绘画的平面视觉效果,又拥有雕刻的立体触感。“乱刀皴”“飞白刀”是常州竹刻大师创造的独特刀法,而注重利用竹材天然的形态和纹理进行“因竹造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
题材选择
常州留青竹刻既传承了文人艺术的典雅传统,又融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传统题材主要包括表现江南水乡的山水风景、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花鸟草虫、取材于历史典故或文学作品的人物故事、将名家墨迹再现于竹上的书法篆刻。现在,生活场景、城市风貌等创新题材的加入,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拥有了与时俱进的活力。
审美意蕴
优秀的常州留青竹刻作品往往具有三重审美价值:雅——格调高雅,富有书卷气;精——技艺精湛,细节完美;趣——意趣盎然,耐人寻味。这使常州留青竹刻升华为一种承载文化精神和哲学思考的艺术形式。例如清代常州竹刻名家潘西凤的作品《竹石图》,通过几竿瘦竹和一块顽石的简单组合,传达出文人“虚心劲节”的精神品格,达到了“简而不空,淡而有味”的艺术高度。
当代常州留青竹刻在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新一代手艺人尝试将西方透视学、解剖学原理融入传统构图,增强作品的写实表现力;探索抽象化、符号化的表现方式,赋予竹刻更现代的视觉语言;与金坛刻纸、常州吟诵等非遗项目跨界合作凯狮优配,丰富了留青竹刻的文化内涵和表现维度。这些艺术实践使常州留青竹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匠心独运的工艺奥秘
“三分刻,七分材”。常州当地生长的四年生毛竹表皮细密均匀,纤维韧性好,最适合精雕细刻。一般在立冬后至立春前取材,此时竹内糖分低,不易虫蛀。选中的竹筒需截成适当长度,经过蒸煮、晾晒等特殊处理以稳定材质,这一过程往往耗时数月甚至更久。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是常州留青竹刻构图讲究的节奏感。设计图画底稿时需同时考虑到雕刻后的立体效果和青皮保留的层次变化。
雕刻最具挑战,需使用二十余种不同形状的刻刀,在厚度不足1毫米的青皮上创造出丰富的层次变化。其特有的“皮雕”技法通过控制青皮保留的厚薄表现物象的远近、明暗和质感——厚处颜色深,似水墨画中的重墨;薄处颜色浅,如淡墨渲染;完全去除青皮则露出竹肌的淡黄色,形成画面中的“留白”。这种“借色如墨”的表现手法使作品的细腻渐变堪比水墨画。
对雕刻完成的作品,艺人还会用特制的烙铁进行局部加热,通过控制温度使竹皮颜色产生微妙变化,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最后用天然蜂蜡进行抛光保护,使作品呈现温润如玉的光泽。这种不添加人工色素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常州留青竹刻“尊重竹性、顺应自然”的工艺哲学。
非遗保护的常州实践
传承人老龄化、受众缩小、市场萎缩等是常州留青竹刻如今遇到的困境。面对这些挑战,数字化保护是它传承的亮点。常州图书馆联合高校开展“留青竹刻数字博物馆”项目,采用3D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对历代精品进行数字化存档,建立了完整的数字资源库;开发留青竹刻VR体验系统,让观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身参与”雕刻过程。这些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保护方式,极大地拓展了非遗传播的边界和可能性。
同时,常州留青竹刻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的产业化路径。竹刻书签、手机壳、文具等实用衍生品降低了消费门槛;与知名设计师、艺术家合作,创作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精品,则是走高端定制路线。常州每年举办的“非遗购物节”和“工匠大会”,还为留青竹刻提供了展销平台,帮助传承人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收益的双重回报。
竹刻无声,匠心永续。正如竹子“岁寒不凋、虚心有节”的品格,常州留青竹刻也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属于自己的文化篇章。
来源:《光明少年》2025年8月刊
(文 / 贺进军 曹宏亮)凯狮优配
安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